博爱狄林“变”成全国最大衡器铸件产地 (2004-09-23)
发布时间:2007-12-04
作者:
来源:
浏览:1896
在河南省博爱县狄林村工业园区道路两侧,厂房参差排列,厂门错落有致,这里云集了该村50多个衡器铸件加工企业。近几年,狄林村围绕“变”字作文章,变出一个产业,变出经济优势,把中西部内陆一个普通的农村“变”成了全国最大的衡器铸件生产销售基地,吸引了青岛“公平”、郑州“工农”等5个全国知名衡器企业前来落户建厂。该村年产各种衡器14万台,铸件5万多吨,产品远销大江南北,全国衡器铸件市场占有率达70%,成为全国最大的衡器铸件市场。
狄林村位处豫西北的博爱县许良镇,全村4200多口人,耕地850亩,人多地少。上世纪80年代初,几户群众为新乡某衡器厂加工铸造一些简单的铸件,赚取加工费,成为狄林衡器的开始。这些年,狄林人不断地总结求变,使衡器铸件加工越做越大。该村从事衡器铸造加工的由原来的3、4户发展到500余户,生产品种也由原来的两三种发展到现在的近百种,一些农户年收入达十几万元,2003年全村完成营业收入1.05亿元,实现利税1000多万元。
狄林衡器何以由小变大至于今天?笔者采访中逐渐悟出:无他,“三变”之功!引导思“变”。狄林衡器铸件,当初只是粗加工,品种也只有两三种,生产1吨铁只能产生100多元的效益,年产量也仅有100多吨。怎样让群众扩大生产,发展精加工,提高产品附加值?博爱县发挥县、镇、村三级干部的引导作用,从解放群众思想入手,采取走出去,请进来的办法,多次组织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,并聘请技术人员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,鼓励群众与知名企业合作经营。群众思想认识的提高,带来了企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,过去一家一户经营,投资最多在20万元左右,形不成气候,现在多家合作,投资达8 0_100万元,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同步增长。95年以来,狄林村以合作、贷款方式组建,以资金联合、技术联合、强强联合形式重建企业30多家。该村王慎海、毋庭兰等共同出资100多万元,建起综合衡器厂,规模由过去的三十多人扩大到八十多人,增加了设备,建立机加工车间,生产出原来所不能生产的精密部件,适应了市场竞争的需要。
政策促“变”。农民办企业,往往怕担风险,满足于小打小闹,光靠引导不行,必须政策先行。该县出台了《博爱县个体私营经济权益保护试行办法》,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县行政服务中心,实行“一站式”服务,简化审批手续,放宽登记范围。对规模大、贡献多的私营企业实行“四优先”,在资金和税收方面,对新建个体私营企业给予倾斜和照顾,对贡献突出的个体私营企业主,政治上给地位,经济上给奖励。同时制定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,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狄林衡器铸件的一项重要措施,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。近年来,先后有5家全国知名衡器生产企业到狄林村投资办厂。永丰衡器厂从青岛衡器厂引资400多万元建立了青岛公平衡器厂,现已投入生产;博大衡器厂从永康引资300多万元的博大衡器厂也已建成。
服务助“变”。狄林衡器铸件享誉大江南北,得益于市场,离不开服务。在狄林衡器铸件的发展过程中,博爱县从县到镇,从镇到村,都在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。该村调整土地150亩,建立了工业小区,投资35万元改造了水、电、路等基础设施。村里专门成立了博爱县铸造集团公司,统一办理工商税务有关手续,协调解决企业在环保、土地、劳动等方面的问题,并在技术、信息、资金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。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,县镇两级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引进技术人才,近年来,先后从山西、河北、山东等地请来40多名技术人员,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。同时还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监督管理制度,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。该村的产品曾因质量问题,销不出去,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极坏的信誉影响。通过建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,产品质量得到根本保证,狄林人才重新占领全国市场。
狄林衡器发展了,但狄林人并不满足。他们还计划投资2000万元,向终端产品发展,让衡器生产在原年产14万台的基础上,再增加10万台,年产值实现1.8亿元,利税2280万元,在衡器铸造的历史上再续新篇章。